据每日经济新闻近日报道,2025年3月6日,马升琨大使会见乌克兰农业政策与食品部部长科瓦利、食品安全与消费者保护署署长特卡丘克。马大使代表中国海关总署与特卡丘克署长签署《乌克兰豌豆输华植物检疫要求议定书》和《乌克兰野生水产品输华检验检疫和卫生要求议定书》。马大使积极评价中乌农业领域合作,表示议定书签署将逐步扩大两国农产品贸易合作,丰富中乌战略伙伴关系内涵。
众所周知,乌克兰算是欧洲数一数二的农产品大国,其肥沃的黑土地完全就是老天爷赏饭吃,这次豌豆(豌豆作为植物蛋白原料,既能替代美国大豆的部分需求,又符合中国消费升级趋势)和水产品作为乌克兰的主要出口产品之一,能够迅速填补在中国市场的空缺。更为关键的是,乌克兰的农产品在价格上具有极大的竞争力,可以有明显效果地对冲美国类似产品的市场占有率。但美方没料到,此举直接为中国市场腾出了每年价值12亿美元的农产品缺口。
不过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,这并不是特殊关照,乌克兰向来有欧洲粮仓之名,粮食出口是其换取外汇的主要方式。而中国农产品的进口需求量大,2024年中国农产品出口为1030.0亿美元,进口为2151.6亿美元,进口为出口的2倍。去年我们的豌豆进口量超 600万吨、水产品进口额120亿美元,对美加征一定的关税之后,这一个市场的空白是要填补的。冲突爆发后,为了确认和保证乌克兰粮食能够顺利出口。2022年7月,在土耳其和联合国的调解下,乌克兰和俄罗斯曾签署了《黑海粮食协议》。
这次协议一签,乌克兰对华农产品出口的种类将翻好几倍,贸易额估计能突破70亿美元。这对于乌克兰来说,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,也是经济恢复的重要支撑。那么,中国为何需要选择在这样一个时间段与乌克兰合作呢?其实,这背后有着深远的战略考虑。中国一直秉持着共赢的外交理念,通过平等互利的经贸合作,构建新型国际关系。这次与乌克兰的合作,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。
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,这一合作打破了美俄主导对乌克兰“利益分赃”预期。美国近期试图以矿产协议要挟乌克兰,要求其以资源换取援助,但因条款苛刻遭泽连斯基拒绝。中国则通过平等互利的农业合作,为乌克兰提供了无需政治捆绑的经济支持,既维护了乌克兰的主权尊严,也彰显了与美西方“掠夺式援助”的差异。正如中国外长所言,中国始终站在和平与正义的一边,主张通过对话解决争端,而非将乌克兰视为大国博弈的筹码。
最后近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表相关声明,指出标志着俄乌冲突爆发三周年。三年间,国际经济格局历经巨变。俄罗斯经济在制裁与冲突的双重夹击下艰难求存,却展现出惊人韧性,GDP增速于2023~2024年企稳回升,但通胀问题如影随形。乌克兰方面,能源基础设施遭严重破坏,经济稳步的增长大起大落,复苏之路布满荆棘。三年来,俄乌冲突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产生的最大影响在于能源价格、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和波动,拖累了全球经济复苏的势头。
三年的俄乌冲突,已经让欧洲陷入了无可挽回的困境。美国和俄罗斯的接触,是否意味着欧洲在全球政治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下降?面对这一局面,欧洲能否重新审视自己的外交战略?如今,欧洲面对的挑战,远超于了俄罗斯的威胁。欧洲国家开始讨论是否应该派遣军队进入乌克兰,但这一举措却被认为难以解决根本问题。无论是军事援助还是经济支持,欧洲似乎都无法扭转局势的走向。